河南医药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河南医药网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豫医讲糖N0.8】甜蜜杀手不可怕,权威专家来支招

发布时间:2021-04-06  来源: 健康大河南   
2021-04-06  河南医药网

  前言: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豫医讲糖】节目。今天,我们就有幸邀请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全忠、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民、武陟县中医院糖尿病科主任刘福顺、鲁山县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林旷德跟大家谈谈糖尿病的危害,也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问题。

  本期要点:

  问题一:说起糖尿病,通过前的节目,大家了解了一些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那么糖尿病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呢?有哪些并发症?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危害呢?糖尿病的并发症大致分为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等,首先请陈民主任谈谈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陈民主任:过去老人们都忌讳过年就医,现在却不一样了,过年同样有很多患者就诊,外出打工的回来过年,趁着空闲把老人送到医院住院治疗,自己也顺便做个体检。

  有些人看着化验单目瞪口呆:葡萄糖6.6mmol/L。

  “葡萄糖是不是血糖?我是不是得了糖尿病?”说话间已经“热泪盈眶”!

  “完了!以前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现在好不容易富裕了,有吃有喝,万一得了糖尿病,不敢吃不敢喝!”

  “糖尿病不可怕,现在血糖高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过去一个村子只有一个糖尿病,现在一个胡同就有七八个糖尿病!”

  “咋办呢?”

  “做个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结果一出来,彻底崩溃,泪流满面!

  无论我怎么解释,对方一直唉声叹气,闷闷不乐!

  “听说糖尿病不敢吃不敢喝,还有并发症,活受罪!……”

  一些人不知不觉食量骤增,反而疲乏无力,经常饥饿,伴随口渴、多饮,这些就是血糖急剧升高的表现。

  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严重乏力呢?

  “糖尿病人和正常人相比不是糖多了,而是葡萄糖都拥挤在血液里,组织细胞要想吃到葡萄糖,离不开胰岛素,这时候胰岛素绝对不足或者相对不足,肌肉等细胞吃不到葡萄糖,处于严重饥饿状态,当然没有力气。”

  糖尿病病人的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急性高血糖时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口干、口渴、多饮,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渐渐出现全身乏力、消瘦,儿童生长发育受阻,为补偿损失的糖,维持机体活动,患者常有易饥、多食,这就叫“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还有的人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血糖升高较快时使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导致视物模糊。医学上叫做高葡萄糖毒性。60%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因此糖尿病医生要在高危人群就诊时多问一下,尽可能地多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免漏诊。

  “陈主任,孩子总是要水喝,喝了就尿,尿粘鞋,尿渍干了白花花的……”

  孩子可能得了糖尿病。地上白花花的东西,去掉杂质,就是纯正的葡萄糖。这就是上面说的口渴、多饮、多尿。

  19年前有个老太太,一夜时间喝光了半水缸水!血糖越高,血液渗透压就越高,高血糖产生高渗性利尿,使尿量大量增加,大量排尿之后引起脱水,脱水加重口渴,大脑里的渴中枢逼着你不断喝水,排尿、口渴、喝水……恶性循环。所以,严重高血糖的患者经常彻夜难眠,厕所成了唯一的最爱,不仅被渴、喝、尿折腾地痛苦不堪,严重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乳酸酸中毒,一旦摊上这三个急性并发症,那就离抢救室不远了。这是因为胰岛素严重缺乏和严重高血糖引起的几种不同的严重代谢紊乱。除此之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还包括低血糖症。

  糖友外出打工,硬座车厢里闷热难耐,火车上矿泉水太贵,不舍得买,胰岛素笔坏了,恶心,不想吃饭,饭更贵。

  “我想着少打一回不要紧,谁知道坏菜了!下了火车赶紧喝水,晚了,瘫了!”被120拉到当地医院,住了几天,花了几千,打道回府。

  “医生说是酮症酸中毒,听你讲课讲过酮症酸中毒,原来酮症酸中毒真厉害呀!差点把小命送喽!”

  突然停药+出汗+脱水=酮症酸中毒。头晕、口渴、多饮、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胸闷、头痛、烦躁,这就是DKA和HHS。酮症酸中毒时,口气难闻,像烂苹果味(丙酮味道)。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脱水,尿少,皮肤干燥,眼球凹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如果没有路人拨打120,晚了,各种反射迟钝、消失,嗜睡、昏迷……

  有些酮症酸中毒患者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应该警惕酮症酸中毒。1 型糖尿病更容易发生DKA,2 型糖尿病需要明显增加胰岛素时也会发生DKA。HHS是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引起血糖急剧升高,进一步引起脱水,最终导致严重的高渗状态。

  感染是DKA和HHS 最常见的诱因,占20~40%。

  DKA血糖一般>13.9mmol/l,病程一般比HHS 短,HHS血糖通常≥33.3mmol/L。

  老年患者容易发生HHS,脱水征更明显。感染等诱因引起的临床表现可被DKA的表现所掩盖,一些患者缺乏免疫力,即使有感染也可能不发烧。

  以上两种急性并发症治疗必须使用胰岛素,必须补液纠正脱水,才能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远离DKA和HHS,不能突然停药,尤其是打胰岛素的糖友,千万不能随意停药。发生感染、发热不能进食时,马上就诊。一个和我同岁的本家姐姐年前酮症酸中毒去世,因为婆家人请巫婆算命驱鬼,延误治疗,送到我院ICU,抢救无效!

  乳酸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另一个急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主要是体内无氧酵解的糖代谢产物乳酸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进一步出现血pH降低。有肝病、肾功能不全、心衰、严重肺病,同时服用苯乙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乳酸酸中毒。医生看到酸中毒,血酮体、尿酮体不高,血乳酸高。一定会立即抢救,同时发出病危通知书!

  所以,糖友需要吃什么药,交给医生,千万不能跟着身边的糖友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所有糖友都要和苯乙双胍说拜拜!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是亲兄弟,效果差不多,价钱便宜,但是,诱发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比二甲双胍大80倍!药品集中采购后,二甲双胍价格下降到60片一块八!所以尽可能选择二甲双胍。当然二甲双胍也不是绝对安全,一旦遇到急性危重疾病时,STOP!立即按下暂停键,改用胰岛素。所以,当医生建议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不要抵触,尽可能接受医生的建议。因为,医生是爱你的!更是专业的!糖尿病才是你和医生共同的敌人!

  低血糖症是指糖尿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血糖过低现象。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

  降糖药吃了,胰岛素打了,饭菜上桌了,可是客人还没到,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饥肠咕咕、口水直流,不一会儿,心慌、出汗、手抖……“像做贼一样,胸中揣着一百只兔子,心都要跳出来了!”顾不了颜面,管不了礼貌,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吃东西。

  “肉不行!菜不行!牛奶不行!鸡蛋不行!豆腐不行!吃了主食、喝了糖水才慢慢有劲了,不出汗了,手不抖了!”

  几乎所有糖友或轻或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既尴尬又难受,得了糖尿病,血糖升高,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呢?低血糖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接受治疗的糖友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症。这是轻的,严重时就迷了,熟人不认识了。更有甚者,突然倒地昏迷,甚至抽搐,把客人吓得半死,饭局泡汤,一行人跟着120直奔医院。只要发现及时,有惊无险,只是可惜了一顿饭局。

  惊险过后,立即拨通了我的电话:“陈主任,你可不知道,差点见不到你了!你知道有多饿吗?饿得要命!不管什么东西都急着往嘴里填,恨不得一口吃一头牛!”

  恐惧、濒死感,以至于有些人因此放弃治疗或者拒绝治疗。

  有些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没有症状,只是看着老人突然变的和平时不一样了。

  最可怕的是夜间低血糖,一家人互道晚安各自安寝,低血糖像贼一样不期而至,浑身软瘫,起不了床,无力找食物,摸不到点灯开关,拿不到手机,看不清键盘,解不开键盘锁,喊家人发不出声音,慢慢地,手机掉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次日清晨老人家依然安详地熟睡着,等家人发现异常,立即送医,血糖很快升到正常,仍然昏睡,10天不醒,一个月不醒,出院回家,又一个月撒手而去,这样的惨痛教训我经历过不止一次。因为严重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脑灶性坏死,出现不可逆的永久损害。

  只要血糖≤3.9mmol/L,即使没有感觉,也需要减少口服药剂量或者胰岛素用量,而且马上进食主食或者含糖食品、饮料,如果有低血糖症状,必须立即进食主食或者含糖食品、饮料,如果不能缓解立即口服葡萄糖。如果观察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仍不见好转,马上拨打120,交给专业医生。

  那么如何预防低血糖症呢?

  1、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瑞格列奈)时,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剂量。

  2、尽可能应定时定量吃饭,如果饭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量,避免误餐,遇到应酬有可能误餐时,提前吃点东西,准备一个馒头就行了。

  3、骑着自行车锻炼,自行车坏了,多走了几里路,额外多吃点主食。

  4、经常发生低血糖,马上去找你的专科医生,换个治疗方案,放宽你的血糖控制目标。

  5、枕边放糖块,包包不离糖,驾驶有饮料,办公存零食,外出结伴行,随身急救卡。

  问题二:我们知道了低血糖和急性高血糖的危害,那么,长期高血糖又有那些危害呢?下面请林旷德主任谈谈长期高血糖的危害,也就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林旷德主任:13年前我遇到一个老糖友,脚面上一个在诊所输液留下的针眼一个月不愈合,接诊时发现双侧足背动脉波动消失,我们给他做了双下肢动脉造影,发现膝关节以下动脉完全闭塞,只有一些像小麦根须一样的细小分支,用导丝疏通双下肢动脉,血流改善,加上活血化瘀、调节血糖,脚面上的针眼终于愈合。

  经常看到很多老糖友容易发生脑梗塞、心肌梗塞,还有些老糖友双腿发凉,天不冷就暖不热,走路时间稍微一长就出现腿疼,坐下来休息一会儿腿疼减轻。其实这就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心血管、脑血管、下肢血管硬化、变细、狭窄就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同样,长期高血糖也会引起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微血管硬化、变细、狭窄、出血、渗出,这些微血管主要在肾脏和视网膜,一旦微血管出现病变,就是我们听说的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还有些糖友,视物模糊,到眼科就诊,检查发现已经出现视网膜病变,一查血糖很高,这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有些患者双下肢水肿,到医院检查有蛋白尿、肾功能不全,一查血糖很高,这两种情况就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其实这些糖友的病程至少在5年以上。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所以广大糖友要做到定期筛查:每年都应该检查眼底和尿蛋白,及早发现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肾病。没有并发症,半年查一次,有,那就积极治疗,及早控制血糖,减少尿蛋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发展,避免发展到失明和肾功能衰竭。

  15年前,我就看到一个统计数据,我国的糖尿病患者5%没有脚或者缺少脚趾头。有些老糖友的脚,自发地出现水泡,像烧伤一样,其实没有烧伤。从事糖尿病防治这些年,经我亲自截掉的脚趾头有100多根,还有更加极端的患者,全家人观念落后,拒绝截肢、截趾,最后整个脚从踝关节脱落了!

  做了那么多截肢、截趾手术,很少使用麻醉药,为什么?

  有两个比较极端而又奇葩的例子。一个糖友的孙子穿他的拖鞋时,“哎呀”一声大叫,仔细一看,原来拖鞋底部扎进了一根钉子,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脚底有一个深深的洞。另一个糖友的老伴告诉我,大雪天老头外出散步回来发现丢了一只棉鞋,寻找了半里路才找到。大家已经猜到,这两个老糖友发生了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特殊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 倍!

  预防糖尿病足除了合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糖友应该每天检查鞋袜,不要穿过紧鞋、袜,避免挤压足部,女性避免穿高跟鞋。香港演员、主持人沈殿霞就是因为参加朋友的婚礼穿了一天高跟鞋,发生了糖尿病足。出现鸡眼、胼胝等足部疾病时及时至医院进行处理。泡脚时一定要严格掌握水温,避免烫伤,还是13年前,有一个脚趾溃烂的糖友治愈出院后又回来了,因为住院期间接受糖尿病教育,知道需要泡脚,保持脚卫生,结果把两只脚放进了开水里,所有进入水中的部分全部被烫伤!他老伴也是糖尿病,手指感觉减退,加上手上老茧较多,帮他试水温时没有感觉到开水很烫。所以糖友泡脚时最好让感觉正常的家人帮助实验水温。还有,视力障碍的糖友最好让家人帮助修剪脚趾甲,避免剪到皮肉而浑然不知,同时注意观察足部皮温、颜色,有无红肿、伤口或者局部颜色发暗等,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问题三:上面谈到糖尿病足的时候,已经涉及到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下面请刘福顺主任谈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神经病变。

  刘福顺主任:有些糖友会告诉我们,自己的手脚出问题了:明明不烫的东西感觉很烫,明明不凉的东西感觉很凉,其实这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症状,感觉异常,神经过敏。还有的糖友说,自己的腿上和脚上好像有无数蚂蚁在爬。有的糖友说自己的脚上穿了一百双袜子。有的糖友感到双腿双脚刺痛,像针扎一样,尤其到夜间,彻夜难眠。这些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有一个女性糖尿病患者,双下肢瘫痪,双上肢正常,CT为腔隙性脑梗塞,脊髓核磁共振正常,当时我们医院没有肌电图,转到李老师所在的省人民医院,最终检查结果还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正好累及双下肢。糖友出现手足麻木、刺痛,温度觉、痛觉减退甚至消失,就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以是局灶性单神经病变,可以累及多个单神经,也可以累及单颅神经或脊神经。

  有些糖友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全身多汗、少汗,或者半身出汗;腹胀,一顿饭吃一根菠菜就饱了;有些糖友出现严重便秘,常年吃泻药,依靠灌肠解决问题。还有一个年轻的老糖友,常年腹泻,夜间弄脏床铺,白天不敢出门,不得不垫上尿不湿。很多年轻男性糖友,普遍出现严重的性功能障碍。至于排尿困难、尿频、尿不尽、尿失禁,更是司空见惯。所有这些表现都属于糖尿病的又一个慢性并发症——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预防同样离不开严格控制血糖,尽早实现血糖达标,同时也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

  18年前,有个糖友阑尾炎术后不同意打胰岛素,切开两个月不愈合,三天两头去医院换药。又过了一个月,依然要求我承诺不会依赖胰岛素!结果,打了胰岛素一周伤口不再流脓,10天愈合。所以,糖尿病与感染关系十分密切。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各个系统感染,最常见的是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

  不少糖友,尤其是女性糖友,经常尿频、尿急、尿失禁,常年迁延不愈,出汗一多就复发,喝水一少就复发,一受凉就复发,原因就是血糖没有达标,血糖不达标,尿糖就升高,尿糖升高正好给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泌尿系感染不仅常年困扰着糖友的生活质量,还会引起严重的肾盂肾炎、肾脓肿、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和败血症。所以,糖友一定要接受专业内分泌医生的正规治疗,尽早实现血糖达标,得了泌尿系感染最好第一时间做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症下药。糖友还更容易合并病毒感染,有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最高,尤其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

  现在病房里住着一个85岁的老糖友,看胸片以为是肺癌,做了胸部CT才发现是胸腔多发包裹性积液,穿刺引流出暗黄色脓液,奇臭无比,整个病房臭气熏天!糖尿病合并肺炎更多,除了普通细菌,还容易发生真菌感染,需要及早就诊,延误诊治可导致致命性感染和败血症。

  之前肺结核的发病率有所降低,近些年又有所升高,可能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有关。而且糖尿病不仅容易感染结核,治疗起来也更加困难,容易发生结核性脑膜炎。26年前,林旷德主任的第一部小说主人公是一名村支书,身体很棒,“五斤洋镐三斤半”!一个冬天,他能把一个五斤重的洋镐磨成三斤半,12年前得了糖尿病,5年前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在郑州大医院未能治愈。

  还有,经常接诊一些牙根尖周炎的糖友,面部高度肿胀,严重变形,颌下淋巴结发炎的时候,脖子上好像放了一个馒头。

  那么如何预防感染呢?良好血糖控制,加强自身卫生,预防感染。

  感染就是炎症,炎症就需要抗感染,但是前提是必须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措施还是胰岛素,所以,在必要的时候,糖友千万不要拒绝胰岛素治疗,关键时候,胰岛素可能是你唯一的救命恩人。

  由此可见,糖尿病与感染经常是一对狼狈为奸的好朋友,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一起助纣为虐,时常不分伯仲。

  问题四:有一个现象,糖尿病似乎和肿瘤存在某种关联,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下面请林旷德主任谈谈糖尿病与肿瘤的关系。

  林旷德主任:上面我们分别谈了糖尿病的各种危害,还有一个问题,得了糖尿病,真的容易得癌症吗?

  这个问题需要从临床实践中说起,内分泌科里糖尿病较多,肿瘤患者血糖偏高者居多。2008年鲁山县人民医院同时成立内分泌科和肿瘤科,为一个病区,为了避免引起患者反感和误解,科室命名为:“免疫科”。

  糖尿病和癌症到底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只要规范治疗对寿命没有什么影响,癌症一旦扩散就难以治愈。现实告诉我们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容易得癌症,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癌症的概率都显著增加。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在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在Diabetes杂志上发表的大型研究显示,对41万名无癌症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糖尿病分别增加男性11种癌症的风险,以及女性13中癌症的患癌风险。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得癌症呢?

  除其他因素之外,肯定和高血糖、高胰岛素、免疫力降低、微量元素缺乏、慢性炎症、肥胖有关。

  那么怎么办呢?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减轻体重不仅能帮助控制血糖,还能降低患癌风险。在合理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机体免疫力,减少患癌几率。定期检查肿瘤标志物,筛查肿瘤。

  问题五: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只有正确面对,其实糖尿病的危害还不止这些,下面请陈民主任谈谈糖尿病的其他危害。

  陈民主任:糖尿病已经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糖尿病带来的危害遍及全身重要器官,导致致残及致死。糖尿病并发症、伴发症,每年导致中国近100万人死亡。由于危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糖友的不同态度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被称为隐形杀手、甜蜜杀手的糖尿病,60%以上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招,急性高血糖的症状以及公众对糖尿病的误解、尤其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恐惧加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干扰了病人的日常生活。很多中年人初得糖尿病简直是晴天霹雳,心理防线猝然崩塌,整个家庭气氛“乌云密布”,这类被称为“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型”。这些糖友过度重视、恐惧,一旦确诊,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把医生的话当“圣旨”,跟着医嘱按部就班,丝毫不敢懈怠!烟酒戒了,朋友不聚了,馆子不下了,不仅自己时时刻刻像苦行僧一般,一家人也跟着过起了清汤寡水的“苦日子”。从来不运动的开始锻炼,管住嘴迈开腿,吃饭恨不得拿个天平称一称……生活节奏变了,未来的计划改弦更张,全家人如临大敌。

  有的新糖友反复就医咨询以求否认糖尿病存在,以致拒绝配合治疗。拒绝查血糖,担心“中招”,属于“掩耳盗铃型”,尽管血糖很高,自己骗自己,讳药忌医,不检查不治疗,以致酿成急性并发症,大祸临头。

  还有一些病友则相反,同样提心吊胆,四处奔走,追求“治愈”偏方、秘方、验方。被庸医、巫医和骗子所获,偏离正常治疗方向。结果同样贻误大好治疗时机。

  更多的糖友,过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初期的混乱用药后,最初的高血糖症状减轻了,适应了,反而会进入疾病的“懈怠期”,不会觉得糖尿病多么严重可怕,并发症也不在眼前,便开始不重视血糖控制,他们误认为身体没有特别不适,就是不存在损害,也不觉得糖尿病有多可怕,于是,药不吃了,胰岛素不打了,运动也懒得坚持了,饮食也越来越随意了,即使坚持,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过度重视很快到了过度漠视,误以为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一些而已,就是“多喝几杯水,多跑几趟厕所”,放任自流。这类病人被称为“不以为然型”,麻痹轻视,结果血糖再次飙升,症状再次席卷而来,长时间血糖控制不佳必然出现并发症。很多严重的慢性并发症难以逆转,甚至出现心脏猝死、心肌梗死、瘫痪,大量蛋白尿、肾功能衰竭、失明、糖尿病足等,后悔莫及。这个时期,糖友又不惜一切代价治疗并发症,花钱如流水,半生积蓄换成了各种药物。

  甜蜜杀手悄无声息的危害发生于不知不觉中,抛开最初的恐惧、抗拒,总体来说,糖友们大体上是前期不在乎,后期背包袱,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选择是从零做起,没有糖尿病的积极预防,得了糖尿病不必“忧心忡忡”,也不能“不以为然”,更不能“掩耳盗铃”,接受规范治疗,正确认识糖尿病,积极配合治疗,就可以像常人一样工作、生活、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

  得了糖尿病,不仅会给您的肉体带来痛苦,也给您及家属带来心理及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中国每年投入近1734亿人民币用于治疗糖尿病,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支出超过中国医疗支出13%。对于家庭来说,治疗糖尿病开支巨大,不仅需要长期治疗,而且随着并发症的出现,治疗费用呈几何级别增大。据统计,早在2007年,糖尿病医疗费用81%用来治疗并发症。

  没有并发症:单次平均住院费用9181.0元;

  伴微血管并发症:单次平均住院费用13420.5元;

  伴大血管并发症:单次平均住院费用16100.2元;

  伴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单次平均住院费用21817.1元;

  所以,减少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和危害,归根结底还是从严格控制血糖入手,减少并发症。而糖尿病患者怎么吃怎么喝的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节目中详细讲解。

  问题六:现在,我们发现身边的糖妈妈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了这个事实,那么为什么呢?有什么危害?下面请刘福顺主任谈谈糖妈妈的危害。

  刘福顺主任:有一种药叫做甲地孕酮片,规格是160mg,普通黄体酮片规格是2mg,两者相差80倍,甲地孕酮是给晚期肿瘤病人服用刺激食欲用的。

  由此我们知道,黄体酮可以刺激食欲。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体内始终保持高浓度的黄体酮,以确保孕期顺利度过,所以妇女一怀孕,食欲大增,食量增大,除了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之外,怀孕的女孩大多会发胖,发胖给血糖升高增加了机会,这就是妊娠糖尿病。

  除此之外,孕期体内的孕激素、雌激素本身也会影响葡萄糖的代谢,子宫还会产生一些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于是,孕妇的血糖越来越高。

  糖妈妈危害但是母婴双方。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开放,糖妈妈越来越多,妊娠期糖尿病可使胎儿的死亡率增高,可使巨大胎儿、胎儿畸形、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指增加6倍。妊娠期糖尿病还增加流产、难产、产后出血风险,增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倍以上,增加泌尿系统的感染、羊水过多10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及早筛查及处理孕期高血糖,在宫内就造就正常代谢环境,孕出健康的宝宝,所以防治糖尿病任重道远。

  嘉宾介绍:


[责任编辑: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