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药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河南医药网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中原妇产名医对话】对话徐俊:生完宝宝肚子收不回?小心你的腹直肌可能已经分离了!

发布时间:2021-12-07  来源:   
2021-12-07  河南医药网

  前言:有句话说的好,孕前小蛮腰,产后似肉包。很多宝妈刚生完宝宝都会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困惑:本来好好的曲线怎么说没就没?尤其是腹部,肌肉不知道去了哪儿,肉都变得松松垮垮。许多人会误以为腹部的走形只是因为孕期多食和缺乏运动,但有些人可能是腹直肌的分离造成的。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妇科盆底中心主任徐俊,请她来跟我们讲一讲腹直肌分离的相关知识,首先欢迎徐主任的到来。

  本期要点:

  问题一:徐主任您好!刚刚我们也提到了,很多女性生完孩子后身材似乎180度大反转,肚子总是松松垮垮,这其实和我们的腹直肌有很大关系,徐主任,节目的一开始,您先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讲一讲,到底什么是腹直肌呢?它起着怎样的作用?

  徐主任:我们腹部的肌肉包括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腹直肌就在腹壁正中线的两侧,中间的缝叫腹白线,从上到下就像门板一样,健身达人经常给我们秀的八块腹肌就是指腹直肌,因为中间有腱划,所以腹直肌又被分为几块。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在腹部的两侧斜着走形,腹横肌是横形的,像马甲一样紧箍着,我们将它们统称为腹部肌群,它们经常需要协作才能发挥功能,比如稳定脊柱和骨盆、维持腹内压,完成躯干和肢体的一些运动。

  问题二:很多女性就算恢复为产前的体重,小腹也还是凸起来,瘦不回原来的平坦,徐主任,腹直肌分离除了会给我们带来形象上的困扰外,还会有哪些危害呢?

  徐主任:在孕期因为各种激素水平升高,以及胎儿、子宫的增大,腹部的肌肉受到来自腹腔的压力产生被动的拉伸,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主要发生横向的拉伸,腹直肌受到横向和纵向的拉伸,腹部的这些肌肉都发生了松弛,而腹直肌位于腹部正中,发生的分离更容易被看到和测量。它其实只是一个表象,本质是腹部肌群都受到了牵拉松弛,肌肉收缩的力量下降,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功能。发生腹直肌分离时,在孕期可出现悬垂腹,腰背痛等;在分娩时因无法施加腹压,导致产程延长;在产后出现腹壁松弛、影响形体恢复和美观,影响起床、翻身等动作,影响脊柱和骨盆的稳定,严重者可导致腹壁疝。

  问题三:是的,对我们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那么徐主任,现在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是怎样的呢?

  徐主任:国外的文献报道孕晚期腹直肌分离发生率达到100%,产后6-8周发生率在52.4-60%,产后半年39-45.4%,产后1年仍有32.6%。我们研究了产后6-8周来我院复查的626例初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率76.84%(超声腹直肌间距>2.5cm),发生率比国外的数据要高。后来又做了研究,观察200多例孕妇,孕晚期腹直肌分离发生率达到100%。

  问题四:有些女性腹直肌分离程度较轻,没有引起自己的注意,那么徐主任,当我们的腹直肌分离到哪种程度时,千万不能忽视呢?

  徐主任:分娩后身体会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目前教科书上定义的产褥期是42天,认为在这期间产妇的多项指标基本都恢复到孕前状态,但是在我们盆底康复人员看来,产褥期结束只是意味着你自己能恢复的也就到头了,其他的没恢复的再恢复到正常难度很大了,所以在产后42天复查的时候发现腹直肌间距>3cm我们都建议产妇进行治疗。我们也遇到过做腹直肌治疗的产妇做完几次治疗后虽然腹直肌间距小于3cm了但是还要求继续做治疗,问她为啥还要做,产妇就说做完觉得肚子小了,起床有劲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治疗不仅仅是让腹直肌分离的距离缩小,还能强化腹肌的收缩力量,更好地完成腹肌的功能。

  问题五:我们知道,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是很多女性的困扰,那徐主任,腹直肌分离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没有关系呢?

  徐主任:我查阅了很多文献,关于腹直肌分离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是有关系,腹直肌分离会增加盆底疾病的发生率,另一种就是没关系,腹直肌分离不增加盆底疾病的发生率,支持没关系的文章更多一些,国内北大人民医院的研究结果,以及我们自己研究的结论也是两者没有关系。

  问题六:在临床中,应该怎么判断是否是腹直肌分离呢?检测腹直肌分离的标准都有哪些?

  徐主任:腹直肌分离的诊断全世界都没有统一标准,国外的研究从最开始的用卡尺测量,到超声测量,CT测量,再到用手指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标准值也五花八门,比如,从199几年的腹直肌间距>1.5cm到>2cm,再到2.5cm以及手指测量大于2横指,非常混乱。我们和超声科一起做过对未生育女性的腹直肌间距的测量,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超声测量下正常未生育女性的腹直肌间距应该小于2.9cm,当产后妇女的超声测量结果大于2.9cm的我们就建议进行腹直肌康复治疗了。

  问题七:那么在诊断为腹直肌分离后,治疗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徐主任:目前治疗大多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机理是它能促进肌肉收缩、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从而加强肌肉力量。对于二胎产后的腹直肌分离有时治疗效果不好,我们会加用改善循环的电流和手法推拿,效果也很好。很多产妇不想来医院治疗,问能不能在家做仰卧起坐,国内没有研究,我查阅的国外的资料一般都建议不要做卷腹、俯卧撑、平板支撑这些动作,可能会加重腹直肌分离。

  问题八:有的人觉得腹直肌分离不严重,不用进行治疗,那么徐主任,您给我们讲一讲,腹直肌分离治疗的意义是什么呢?

  徐主任: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孕期腹部肌群受到牵拉发生松弛,肌肉收缩无力。我们针对腹直肌分离的治疗其实是针对腹部的所有肌肉都进行了治疗,促进了这些肌肉的从解剖到功能的整体恢复。我们的电极片分别贴在两侧腹直肌和腹斜肌的位置,脐上脐下各一片,一共8片,而不是只治疗腹直肌这一对肌肉。也有一部分人会认为,我不做治疗,等待身体的自然恢复行不行?目前加速康复外科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促进患者在手术后尽早的康复,缩短手术等治疗措施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咱的腹直肌治疗包括盆底康复治疗,其实都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产后的实际应用,腹直肌分离治疗后腹部肌肉的病理状态尽早地被纠正了,及时地恢复了盆腹动力学,对身体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都减小到最低程度。

  问题九:是的,及时治疗,提早干预还是非常关键的,那么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时机应该如何选择呢?与盆底肌康复会不会相互影响?

  徐主任:以前我们接受的培训是在盆底肌肌力要达到3级以上才能做腹直肌的治疗,但是临床上我们遇到很多例外,比如产妇盆底肌肌力始终达不到3级,或者盆底肌不会收缩,还有恶露持续不净的,按以往的标准都不能治疗腹直肌分离,但是产妇还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就开始搞科研进行研究。前面我们已经谈过既然腹直肌分离跟盆底疾病没关系,我就提出了提前治疗腹直肌分离的观点。2019年我们研究了在顺产后24小时内对腹直肌分离进行电刺激治疗,比产后42天后的治疗效果更显著,重要的是对盆底功能没有不良影响。这项研究结果打破了以往必须要等盆底肌肌力达到3级以上才能治疗腹直肌的惯例,为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提供了更早、更好的康复手段。

  问题十:预防大于治疗,怀孕生产有着特殊的周期,更应该重视预防,那么徐主任,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呢?

  徐主任:孕前建议做一些核心肌群的锻炼,增强腹肌和盆底肌的功能,再就是减肥,让BMI尽量控制在24以下,第三条就是孕期合理饮食和活动,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孕期理想的增重是25斤左右,有的孕妇孕期能增加50-70斤,会给自己和胎儿带来很多的隐患。我们在对未生育女性进行腹直肌间距测量的时候发现胖子的腹直肌间距比瘦子大,说白了就是肥胖可能会让腹壁撑得更松,在孕期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腹直肌分离的程度会更重。做好这三点,就会让增加腹直肌分离的额外风险控制到最低了。

  本期嘉宾:

  徐俊,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河南省人民医院妇科盆底中心主任,专职从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康复治疗,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妇产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理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技术专家。获得“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高级师资”证书,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优秀个人奖,被聘为“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家庭健康促进项目”国家级专家,家庭健康促进项目专项技术导师,多次在全国盆底功能障碍防治培训会议、家庭健康促进项目启动会上进行专题讲座。现主持中华预防医学会盆底专项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公关省部共建项目、广东省至善妇女儿童健康关爱基金会项目科研3项,曾参加科研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编写论著1部,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责任编辑: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