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药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河南医药网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仲景名医对话】李彬、冯贞贞:慢性咳嗽怎么办?看诊断、治疗及日常防护妙招

发布时间:2024-12-09  来源:   
2024-12-09  河南医药网

  健康大河南讯:在日常生活中,咳嗽似乎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偶尔几声咳嗽,大家往往不以为意,觉得可能只是嗓子有点小不舒服,过阵子就好了。然而,有一种咳嗽却不那么容易对付,它如影随形,长时间地纠缠着患者,它可能会打乱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影响睡眠质量,让我们在工作、学习时也难以集中精力,甚至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不小的负担,这就是慢性咳嗽。面对慢性咳嗽,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对此,我们邀请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彬、主治医师冯贞贞做客演播室,为大家讲解慢性咳嗽的相关知识。

  本期要点:

  问题一:节目开始,先请李主任和大家讲讲什么是慢性咳嗽?它和普通咳嗽在时间等方面有着怎样的界定?

  回答:根据2021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对慢性咳嗽的定义:咳嗽为唯一或者主要症状,持续超过8周,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者称为慢性咳嗽。普通咳嗽根据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慢性咳嗽持续时间更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更大。

  问题二:在临床上,常见导致慢性咳嗽的原因都有哪些?您可以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说说它们的致病机制吗?

  回答:临床上常见导致慢性咳嗽的原因包括:

  1.咳嗽变异性哮喘:这是一种哮喘的特殊类型,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炎症介质刺激气道导致咳嗽。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及凌晨咳嗽是其主要特征。

  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流综合征):由于鼻部疾病(鼻炎、鼻窦炎)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等部位,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的咳嗽。此外,还与咽喉部疾病相关,比如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3~22%,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多为白天咳嗽,少数伴有夜间咳嗽,肺通气功

  能和PEF变异率正常,无气道高反应。

  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刺激咳嗽感受器引起的咳嗽,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机

  制涉及微量误吸、食管?支气管反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等。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

  5.变应性咳嗽:多为病毒感染后迁延不愈又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并有过敏性因素参与,以咽痒引起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痰嗜酸粒细胞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但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

  问题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比如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出现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会不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呢?

  回答:是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出现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存在差异。在儿童中,常见的病因包括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后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在成年人中,常见的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老年人可能更多地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有关。

  问题四:当患者出现慢性咳嗽症状后,一般需要去医院做哪些检查来明确病因?这些检查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回答:患者出现慢性咳嗽后,可能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1. 如胸片、CT、高分辨CT、增强CT:排除肺部结构性病变。

  2. 肺功能检查:肺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评估肺部功能,排除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疾病。有条件者应作为慢性咳嗽诊治的首选检测项目。

  3.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检查痰液中的细胞成分,有助于诊断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4. FeNO检测:作为气道炎症检查的初筛手段。FeNO水平增高提示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可用于预测慢性咳嗽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

  5. 变应原皮试和血清IgE检查: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对特定物质的敏感性和确定变应原类型,有助于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咳嗽)的诊断。

  6. 食管反流监测:用于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7. 支气管镜、鼻咽镜检查: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观察气道和上气道的异常情况。

  问题五:在诊断慢性咳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吗?那如何避免误诊呢?

  回答:慢性咳嗽的误诊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其病因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症状。避免误诊的方法包括:

  1. 重视病史: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病史、职业和环境因素暴露史、吸烟史、用药史。

  2. 根据病史选择有关检查:由简单到复杂,建议将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

  3. 先考虑常见病,后考虑少见病:慢性咳嗽患者应首先考虑上气道咳 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变应性咳嗽等常见病因的可能。

  4. 诊断和治疗应同步或顺序进行:如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以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并根据治疗反应确定咳嗽病因。

  5. 治疗有效是明确病因的前提:治疗部分有效但未完全缓解,应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和是否存在其他慢性咳嗽的复合病因。

  问题六: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主要有哪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呢?能分别讲讲它们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吗?

  回答:常见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

  l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CVA、EB、UACS和AC,可以减轻气道炎症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优点是效果显著,见效快;缺点是可能有副作用,如声音嘶哑、口腔念珠菌感染等。

  l β2受体激动药:用于治疗哮喘和CVA,可以扩张气道,减轻症状。优点是快速缓解症状;缺点是可能引起心悸、手颤等副作用。

  l 抗组胺药:用于治疗UACS和AC,可以减轻过敏症状。优点是副作用较少;缺点是可能对非过敏性咳嗽效果不佳。

  l 抗反流药:用于治疗GERC,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胃酸分泌

  2. 非药物治疗:

  l 语言病理治疗:适用情况:这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主要包含教育、抑制咳嗽练习、减少咽喉刺激和心理辅导四部分,适用于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优点:非药物治疗,无药物副作用,有助于患者长期控制咳嗽。缺点:需要持续3~4个疗程,对患者的心理和行为改变要求较高

  3. 中医中药治疗:

  适用情况:中医中药对咳嗽的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适用于多种慢性咳嗽。优点:个体化治疗,多环节、多靶点发挥作用,标本兼治。缺点:治疗周期可能较长,且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对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问题七:药物治疗慢性咳嗽是比较常用的手段,那在用药方面有哪些需要患者特别注意的事项,比如用药疗程、副作用之类的?

  回答:药物治疗慢性咳嗽时,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项:

  1. 用药疗程: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通常需要至少8周以上的治疗时间。

  2. 副作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副作用,需要注意正确的吸入技术和漱口。

  3. 依从性: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规律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以保证治疗效果。

  问题八:除了药物治疗,还有没有其他辅助治疗或者康复手段可以帮助缓解慢性咳嗽症状呢?

  回答: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采取以下辅助治疗或康复手段:

  1. 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改善室内环境。

  2. 物理治疗:如呼吸训练、胸部理疗,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

  3. 心理干预:对于心因性咳嗽,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可能有效。

  问题九:在日常生活中,慢性咳嗽患者通过哪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有助于病情的改善呢?

  回答:慢性咳嗽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整生活方式:

  1. 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咖啡和酒精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2. 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3. 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增强肺功能和免疫力;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肺部功能。

  4.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

  问题十:现在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对慢性咳嗽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那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性咳嗽患者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呢?

  回答:慢性咳嗽患者在空气污染环境下可以采取以下自我防护措施:

  1. 减少外出:在空气质量差的时候,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2. 佩戴口罩:外出时佩戴防护口罩,减少吸入污染物。

  3. 室内空气净化: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

  4.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本期嘉宾:

  李彬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主任,呼吸感染重症病区 副主任。

  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15年,主要致力于呼吸重症、感染及呼吸介入方面技术,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第一负责人承担河南省科技厅课题1项,河南中医药管理局基地专项课题2项,河南省教育厅专项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专项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著2部。

  冯贞贞

  博士,助理研究员,2021年6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兼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

  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标准信息部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不明原因发热等呼吸系统疾病。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1项、河南省卫健委基地专项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责任编辑: 张洁苗]